對于考研數學來說,教材是基礎,我們做題都是以教材上的概念、定理為基準的,但只有教材其實也是不夠的,所以教材怎么用你真的知道嗎?
是拿起一本書,從頭看到尾嗎?復習的時候哪些是重點?課后習題需不需要做?不知道的話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數學課本怎么看?
首先,數學的課本幾乎囊括了我們在本科階段所應該具備的方方面的數學知識。
但是,考試并不會考察所有,并且對不同的知識點的考察難度也是有不同的。
“形無數而少精確,數無形而少具體”說的就是很多時候,對于一個定理、定義的理解往往是要結合著實際的圖像、例子來的。
然而,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考研數學輔導教材,只是干巴巴的把數學定理定義謄抄總結在自己的書中。并不解釋一下這個定理的深刻理解。
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強調對定理的理解要深刻,而什么才叫做“深刻”?,是把使用到這個定理的題目瘋狂刷個幾百道嗎?
不,那只叫熟練!那什么叫“深刻”?直接說可能不具體,舉幾個例子給你:
為什么等價無窮小替換只能替換乘除,不能替換加減?什么情況下是可以替換加減的?
泰勒公式為什么長得那么具有規律性?不同的中值定理之間是怎么相互推出來的?定積分是怎么來的?二元積分又是怎么來的?以上很多,也許考研可能并不會考一些具體的題目。但是你不弄懂,遇上一些有挑戰性的題目時,你就容易無從下手。
所以教材是要看的,但是不用全部看。除了中值定理那個部分,基本上所有的定理證明都是可以不用看的。特別難的課后習題也是可以不用做的。特別詭異的定理也是可以不用記的。
記住一點:課本是用來加深你對所要考的知識點的理解而不是熟練度就行。課本在數學復習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少?首先,我想說說,課本應該怎么和全書、考研老師的視頻相結合?
毫無疑問,課本應該是放在所有的最前面的,在復習一個板塊時,我們應該先把課本對應章節過一遍。然后再聽課,看全書。這樣才是最好的復習順序。
有的同學一開始就一口氣把數學課本拉通看一遍,我表示不提倡,因為缺少題目的訓練、光光是課本后面的題目遠遠不夠。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老師講課慢,全書步驟有點跳,你會這樣感覺得原因就是因為,你對課本的定理理解還不夠深刻。
還沒有掌握常用的、大家都約定俗成的解題模式。數學教材中的課后習題需要全做嗎?當然不用!編習題的老師在編習題的時候并沒有根據考研大綱來編寫的。不少習題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增強同學們對定理的熟練度和理解。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考研來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習題來做。俗話說的好,方法不對努力白費,上面的數學教材使用方法希望大家都可以掌握起來用起來,明年能一鼓作氣,順利上岸!大家加油,越努力越幸運!